專欄作家:裕禾泰共同創辦人暨風控副總
假米蘭(Jamie) 2019/07/02
最後來談談非主流加密貨幣:
在2017年ICO熱潮之後,誕生了許多所謂的小幣(Altcoin),保守估計,超過80%的小幣(比特幣、以太幣以外的非主流加密貨幣)很可能在今年被交易所下架或因流動性不足而形同死亡,幣安今年預計將下架超過11檔加密貨幣,Bittrex將下架超過25檔加密貨幣。
即使在這波牛市中,湧進加密貨幣市場的資金依然極少轉移進這些小幣,比特幣市值則是不停攀升至超過整體加密貨幣市場市值的六成,對比台灣股市,最大的權值股台積電也只佔19%的臺灣股市市值,加密貨幣的下一步,可望繼續以比特幣作為主流貨幣,持續發展。
而針對區塊鏈的應用,除了之前Whole Foods開始接受加密貨幣付款,和近來倍受關注的Facebook(臉書)Libra計畫,傳統金融機構對待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態度也開始有轉變。支付龍頭Visa確定站台聲援Libra計畫,據金融時報6月份的報導,世界上有13間大銀行都即將在2020年之後推出各種加密貨幣,透過區塊鏈技術取代各種文件處理流程。
最後,預計作為區塊鏈跟傳統金融投資服務橋樑的STO進展:
回顧:2019年3⽉20日的專欄欄-IPO與STO的展望
連結:https://www.zuen.fund/2019-0320/
回顧今年3月的專欄,台灣政府方面已經如期在6月底正式發佈了STO的監管條例,成為亞洲第一個正式出台STO規定的國家,然而對照美國的STO相關規定,如果台灣政府法律沒有再做修改,由於募資金額太低及困難度太高,差不多已經也等於宣告台灣STO的死亡。
對比美國項目公司募資額度是設立在5,000萬美金,臺灣是3,000萬台幣,超過的話要先進入監理沙盒實驗,另外美國單一投資人並沒有投資門檻的上限,而台灣單一投資人則限定在30萬台幣的低度上限。
臺灣跟美國相同的地方在於同樣有對合格投資人做門檻上的限制,台灣是認定合格投資人要能提出3,000萬的財力證明,美國對合格投資人認定的門檻稍微高一點須超過100萬美金的資產或是過去兩年收入皆超過20萬美。
歸類下來,美國把STO當作未來可能跟IPO平行發展的創業板塊募資管道,而台灣政府看待STO的角度比較類似於門檻比較高的群眾募資crowdfunding.
新加坡雖然STO正式監管條例還沒下來,但今年4月5日時發佈了新一版的加密貨幣發行指南,5月時新加坡的STO平台iSTOX ,已經納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AS)的監管沙盒中,目前正在招募第一批投資人,會在完全受監管的狀態下,於今年第四季在沙盒中進行STO。
另美國上市公司Overstocks旗下tZERO的受監管證券型代幣交易平台上即將上架第二檔證券型代幣,長期目標希望能吸引更多如房地產、債券等資產去其平台上架。
ICO後,相信世界各國的STO戰國時代即將到來。
附圖:STO市場趨勢預估